别让月饼界的“馅”眼包埋没传统味
发布时间:2025-09-16 15:42:41点击量:
中秋临近,月饼市场的“猎奇风”再度劲吹。臭豆腐、十三香小龙虾等非常规馅料赚足话题,流心胡辣汤、豆角肉馅等种类则打着“地方风味”的标签在社交平台走红,相关品牌短期销量上涨,看似印证了“新奇即王道”的市场逻辑。但笔者认为,食品创新本身无可厚非,但当创新变成标新立异而忽视食品本质的时候,这种创新就值得商榷。
月饼是承载千年文化记忆与情感寄托的载体。从古代祭月的供品,到如今中秋阖家共享的美食,豆沙的绵密、莲蓉的清甜、五仁的醇厚,这些经典口味历经数代筛选与沉淀,早已超越了食材本身的意义。家人围坐分食月饼的瞬间,品尝的是熟悉的味道,传递的是“天涯共此时”的思念。这种深植于民族集体记忆中的情感联结,正是许多猎奇月饼所缺失的核心价值。
在笔者看来,当下多数猎奇口味月饼,本质是商家应对市场竞争的“流量工具”。在注意力经济主导的环境中,部分企业以奇葩馅料制造话题,用网红标签吸引打卡,却忽略了月饼作为传统食品的品质根基与文化属性。有的为追求“爆浆”“流心”口感,过度添加糖分与食品添加剂,背离了食材本味;有的为突出“反差感”,将臭豆腐、螺蛳粉等重口味食材强行融入月饼,与中秋饮食的清雅意境相悖。
食品创新,不是对传统的颠覆,而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延伸。商家的“创新”应当建立在对传统的尊重之上。比如,可以优化经典口味的工艺,用更优质的原料提升五仁月饼的口感,也可以挖掘文化内涵,将中秋诗词、传统纹样融入包装设计,让消费者在品尝美味时,感受到节日的文化氛围。